儿童节的来历是什么?
1925年8月,世界五个国际儿童幸福大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儿童幸福院的提议并得到了一致通过。此后该倡议被陆续列入各种人权公约中,成为公认的人权主张,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到上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全世界已经建立了400多家儿童幸福院。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爆发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抨击这些机构是“苏联式的阴谋”,并断绝了同其交往。到了九十年代,随着苏联解体,这些机构遭到了更加猛烈的口诛笔伐。人们将其与“暴政、侵略和种族清洗同罪”。
事实上这些机构不仅不是“苏联制造的产物”反而得益于苏联在二战后建立的庞大福利体系才最终在俄罗斯本土得以生存。当西方社会普遍歧视残疾人和少数民族时,苏联却早在二战前就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障系统。二战后这一系统更是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骄傲。它为所有苏联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福利,也使包括流浪儿和在劳改营里的犯人的孩子能得到温暖家庭的庇护。 如果没有苏联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做后盾,任何慈善组织都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作为回报,这些机构在苏俄时期获得了法律地位,并在之后的东欧国家继续得到保留。但随着苏联体系的瓦解,它们的靠山也倒了,处境自然随之恶化。
今天,虽然许多国家都恢复了这些机构的合法身份,但这些由慈善机构建立起的体系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