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镇痛作用?
1930年,美国学者Ketchum和Gier从鸦片中提取到一种物质,其镇痛效果比吗啡强1.5倍~2倍;1946年,法国人又发现吗啡的镇痛效果可被此种物质增强100余倍而持续约7天。人们将这种能强烈镇痛的物质命名为“吗啡样物质”(morphinlike substance)[1]。其实这种物质就是内源性阿片肽,包括脑啡肽、内啡肽和中啡肽等。
内源性阿片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外周器官组织中,其中以大脑皮层、小脑、海马以及杏仁核中含量最高。这些区域与痛信息加工相关联,我们可以认为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内啡肽还可以由肾上腺素的β受体、5-HT4 受体、组胺H3 受体激活而产生,说明此类分子在外周也存在。虽然不同类型的阿片肽具有不同的受体亲和性,但它们均可以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而起效。 目前发现阿片受体的亚家族主要包括μ、κ、δ和σ四个成员,它们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可以分成α、β、γ三个亚族。其中,μ阿片受体主要参与镇痛过程,κ阿片受体主要参与呼吸调节,δ阿片受体主要参与免疫调节,而σ阿片受体尚未完全清楚其功能。
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阿片类镇痛药通过影响细胞膜电位和钙通道而发挥镇痛效应。 除了直接作用于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以外,吗啡还通过下丘脑、边缘系统、垂体系统间接起作用。有研究发现,吗啡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的奖赏通路而增加内啡肽的水平,进而起到镇痛的作用。吗啡还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而起到镇痛作用。吗啡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以达到镇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