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能治吗?
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要治! 儿童抽动症又名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行为障碍。表现为频繁眨眼、挤眉、噘嘴、摇头、耸肩、踢腿、清嗓子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明确是否有抽动症及严重程度如何。 在我国,一般首次诊断为抽动症的患儿中,约2/3在18个月前起病;90%以上的病例首发于4岁以下,最早可在出生1月内就出现症状[1]。
尽管有研究称,63.5%~72.8%的患儿在发病后6年内缓解,但并不意味着“自愈”或者“不需要治疗”。
因为大约15%的患儿症状会持续整个青春期甚至更久;还有部分患儿虽然症状出现了消退,但其智力、发育水平相比正常儿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长期康复训练来逐步矫正[2]。
如果确诊了抽动症,家长们先不要慌张,请遵医嘱给孩子进行相应治疗。 目前对抽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又包括中枢神经抑制剂和多巴胺激活剂两类药物。 对于伴有严重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或抽动症状较重的患儿,往往需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进行治疗。
通常而言,服药治疗4~6周后,患儿的抽动症状会逐渐减轻;若用药足量、足疗程,70%左右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疗效。 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药物,都必须遵循医嘱,严格按照疗程服用,切忌擅自减药、停药或者是乱用药。 因为一旦用药不当,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患儿的病情。
除了服药治疗外,家长们还应帮助患儿消除导致抽动症的不良诱因。例如,改善生活环境、积极处理诱发因素、减少心理压力,这都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尤其是正处于学龄期的儿童,由于抽动症会带来一些社会功能缺陷,如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易激动烦躁、爱发脾气等情况,会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尽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