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有高反吗?
1、“高原反应”不是病 许多人第一次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心慌胸闷等症状,但人们往往误以为是初次上高原不适应而“小病一场”,实际上这已属于高原反应的范畴了。医学上把这种症状称为“高山症”(Mountaineering)或“高原病”(High alti-tage disease). 这些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出现时间和轻重程度也不一致,但大多在数天内逐渐缓解,轻者数小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重者经2~3周后可完全恢复。 需要指出的是,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上山速度有关。一般认为,快速登山者比缓慢登山者发生率高。这是因为人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攀登的速度过快,机体来不及做出相应调整,便容易发病。 我们建议初到高原的旅客应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休息,多睡眠,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b、适量活动,避免劳累,减轻心理压力——因为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病情加重; c、不饮酒,尤其不饮烈酒,以避免引起血压上升、头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d、多食水果、蔬菜,可饮用一些酸奶,尽量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剧消化器官的负担,引发高原胃肠病。 如果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通过上述方法一般能消除;若情况加重,应迅速离开高原环境并立即就医。
2、“高原性心脏病”要警惕 高原地区不仅气压低,氧浓度也低于平原,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相当大。据调查,每年约有5%以上的登山者因心肺功能不全而病逝,其中多数死于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即大家所熟悉的“高原心脏病”“心肺衰竭”等病症。 这些病症的诱发因素包括:
a、低温:在高寒的环境中,身体为了保持体温,必须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进而使体内的氧损耗量大大增加,造成心肌缺氧;
b、高山病:通常表现为水肿、肺水肿和脑水肿,主要是因为高压低氧环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回吸收减少,体液增多所致; C、风寒综合征:由于高原低温,人体体表血管会自然收缩以维持核心温度,然而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血管却不能很好地收缩,从而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出现功能障碍; D、紫外线辐射和辐射病: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人体皮肤很容易被灼伤,而且高原紫外线穿透力强,即使阴雨天气也要谨慎行事,做好防晒工作。另外,长期低氧环境还会影响神经系统,让人出现神志错乱、情绪抑郁甚至精神变态的现象。
目前对于高原心脏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戒烟、控制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增强体力活动和耐力锻炼,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