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不停哭怎么看医生?
饥饿:婴儿喂养一般每隔3小时一次,有的母亲喂奶后1小时左右,小婴儿就又哭又闹想吃奶,这是因为喂奶前没有让小婴儿饮水所致。每天在喂奶前应给小婴儿先喂100毫升左右的糖开水(每100毫升水中放8克糖),这样做不仅能止哭,而且能使胃的容积扩大,从而增加奶量,延长喂奶间隔时间。另外有些小婴儿哭闹不是因为饿了,而是希望得到妈妈的照料和抚慰,所以哭闹时先看看其他方面的原因再给奶吃。
奶粉配得过稀:用奶粉喂养的孩子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凌晨哭闹,喂奶后不安静,应想到可能是奶粉配的过稀。每500毫升的鲜奶中应加15克奶粉,这样的浓度接近母奶,如果小婴儿吃这样的奶每天仍哭闹不安,可再加2-5克奶粉,这样大多数都能满足小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不致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营养不良。
上腭 suckling 吸吮:由于上腭的神经未发育好,碰到此部位就会引起反射性的恶心,使小婴儿在吃奶后出现哭闹不安,可以人为地训练小婴儿的吸吮,每次喂奶时让乳头对准小儿口腔上腭的前 1/3 位,而牛奶喂养的宝宝,注意奶头孔不能太大以减缓吸吮的速度。
缺钙:大一些的婴儿白天睡觉醒来后哭闹不宁,特别喜欢站在大人身上骑,或是喜欢家长抱着走路,并且夜里睡觉不安宁,应想到可能是缺钙所致。应及时给小儿补钙以及补维生素 D 每日 400-800 单位,一般 3-5 天后就会好转。但有些严重的佝偻病患儿还可以出现半夜惊叫,并从床上翻落下来,应及时到儿科门诊诊治,一般采用突击疗法几周即可治愈。
护理不当:小婴儿洗澡后如果马上喂奶会出现哭闹不宁,把小儿裹在大人衣服里喂奶(特别是冬天)也会在喂完奶后哭闹不宁,这是被受凉所致。另外在喂奶过程中把小儿面朝下横抱着或睡觉时仰卧都可以引起回奶反胃,小儿不舒服而哭闹不宁,注意正确的抱和睡的姿势就会好转。另外婴儿活动的空间不能过大,尤其是冬天如果孩子离加煤的火炉很近也会哭闹不宁,应当适当调整睡觉的位置。
出牙:有些 5-6 个月以上的婴儿夜间睡不安宁,半醒半睡哭闹,把拳头放到嘴里咬或是用手摩擦面颊,这是快要出牙所致,可以做小儿面部按摩并给小儿做口腔护理。出牙晚的婴儿在快要 1 岁时出第一颗牙时,有的还会出现发热、腹泻等,这时应想到是出牙所致,做好护理也可以很快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