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是多少天?
我猜题主想问的是自然月,而不是公历或农历上的“月份”(虽然这两个概念很接近) 由于中国古人对阴历和阳历的区分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所以“月”的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比较模糊了,甚至被用来表述28天的阴历月和30/31天的阳历月 但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几个月”一般指的是自然月。这种用法大概来源于公历的产生过程——它最早是一种纪年法,通过将一年平均分成12份来表示日期,每份称为一个“月”;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划分年份并不实用,才又引入了将一年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名称(冬春、夏秋)加以区分的纪年方法(即所谓的“干支纪年法”),这种年的结构与月的结构有了对应关系后,人们开始把每月的称谓称作“某季第几月”,再进一步简化就成了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某月”啦~ 在国外也一样,英语中的month一词也是来自日耳曼语中的månath(月亮的意思……),只不过现在已经很少直接用于描述具体的农历月和公历月了(-‿-) 但不管怎么样,对于我国来说,农历和公历上的“月”是有很大区别滴!
一、时间量不一样 以北京为例,2月共有29天,而按照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划分,二月是惊蛰到春分之间的两个月,也就是说春分应该在公历3月初(具体哪一天取决于公历年份是否是闰年),那么根据这个划分来看的话二月应该是只有28天才对呀??? 所以到底哪个才是正常的呢_(:з」∠)_ 其实这就是阴阳合历最坑爹的地方之一——农历每个月的天数有大小之分! 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种安排是根据月球公转周期和地球公转周期的比例关系确定的,为了保证农历全年天数尽量接近回归年,大月中要包含三个整月和两个半月,所以就出现了偶数年有大月,奇数年有小月的规律;不过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农历全年天数不稳定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又发明了一个叫做“置闰”的方法:当农历一年出现连续两个小月或者连续两个大月时,就需要额外增加一个月作为闰月。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农历全年的天数问题,而且还保证了农历年大致上符合太阳周年运动规律,使得农历具备了基本的实用性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QAQ 因为置闰的条件太宽泛了导致有的时候闰月毫无道理可讲……比如1957年和1962年就各多出了一个无道理的闰六月→_→ 再就是这种不固定的月大小会对季节造成一定影响哦o((>ω< )o) 举个栗子 如果我们把冬至作为北半球冬季开始的标志,并且把春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则冬至离立春最近的一次出现在1964年12月21日,此后逐渐远离立春,直到2016年才再次出现(1月4号= ̄ω ̄=) 所以说嘛,这种不固定的大中小月实在是挺麻烦的呢(_)
二、计算方法不一样 我们平时说某个月是X月份一般会加一个限定词说明是公历还是农历,因为两者计算方式完全不同! 以2017年4月为例。如果是说农历四月,那它是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的?答案是三月底到五月初(如果算上闰月则是四月初到六月中旬O(∩_∩)O)。而如果是说公历四月,它的起始日却是在三月最后一天,结束日在五月第一天……这是因为农历是按照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来推算的,而公历是按照公历年周而复始的规律制定的,两者的基础根本就不一样QAQ 所以要想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只能不停地调节闰月位置,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哟~
最后补充一点,上文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视运动为基础划分的,因此只适用于东亚地区及附近区域,不适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热带地区,所以很多地方都放弃了以节气为标准的时令制度,改用其它更贴近当地实际的算法(比如伊斯兰教采用穆罕默德的出生日期为新历年起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