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月宝宝脾虚怎么办?
如果宝宝有舌苔厚、嘴巴里有酸臭的味道,那么很可能就是脾虚了。 此时,宝宝会表现出胃口不好、挑食厌食的情况;或者吃完东西后消化不良,经常出现腹泻的症状;严重的还会营养不足,身体瘦弱,脸色发黄,没有光泽。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家长需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脾胃功能了。 因为宝宝的年龄小,各项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调理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帮宝宝调理脾胃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切不可急于求成,给宝宝额外增加肠胃负担。
首先,从饮食习惯入手。 家长要帮助宝宝改掉不好的饮食习惯。例如不能吃太多零食,尤其是含食品添加剂的零食更不能多吃;饭桌上也不要有过多的菜肴,这样会让宝宝养成“挑食”的习惯。 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多运动,提高消化功能。
其次,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脾药物。 如小儿胰酶片能帮助宝宝促进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消化;醒脾养儿颗粒可以健脾胃,刺激肠道蠕动,增强食欲,效果都非常好。 如果宝宝舌苔厚、口臭严重并且大便干结难排,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最后,是关键的一步——推拿调理脾胃。 通过推拿穴位,能够调整脾胃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 具体可以推拿的位置在哪里呢? 除了上述位置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穴位也需要推拿,那就是足三里以及中脘穴。 如何找到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呢? 足三里:坐在椅子上,膝盖弯折,找准髌骨下缘外侧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中脘穴:仰卧位,双手交叉抵于腹部,四指向下用力,掌根对着肚脐,同时可触及腹中线,即此线旁开约4横指,即为中脘穴。 这个方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宝爸宝妈们赶紧学起来吧!
小儿在生长发育中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而小儿各种疾病的产生也多因脾胃之病引起。所以调理好小儿的脾胃非常重要。
对于15个月的宝宝,如果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功能紊乱、生长发育迟缓、易发过敏性疾病、神经肌肉发育异常、内分泌疾病等特点时,应该考虑为脾虚的缘故。
中医所说的“脾”,与西医所说的“脾”不是一回事,中医里的“脾”是一个功能系统,不仅仅是我们人体内脏的脾,而是包含了我们消化道、肝胆、胰腺、部分泌尿系统以及大肠等脏器功能,还管理着全身的气血等人体的物质基础
治疗小儿脾气虚弱的中药方剂
组成:太子参10克,白术5克,茯苓5克,炙甘草5克,黄芪10克,淮山药10克,扁豆5克,大枣5枚。
功效:此方以补脾气为主。脾胃强壮,自然不致于内伤,即使偶有饮食不慎,引起轻微的腹泻,也很易恢复。如因孩子体质弱,反复腹泻,或久泻不愈,身体日渐消瘦,就应用此方治疗,收到健脾止泻的效果。
加减:如孩子腹膨胀满,按之硬,应加消导之品,用麦芽10克、神曲10克;如久泻不止,应加涩肠之品,如肉豆蔻10克,芡实10克;如时令热重,腹泻臭秽,大便如不消化之水,孩子有口渴引饮之象,用此方时应去淮山药、扁豆等甘壅之品,加木香5克、佩兰5克,使脾胃通降有序,气化正常,则腹泻自愈。
煎服法:方中除大枣外,余药共加水煎煮两次,将两次煎液混合,加入捣碎之大枣,再煎片刻,去渣,分3份,1日内服完。方中太子参可用党参代替,大枣也可用鲜藕100克代替,与诸药同煎。此方也可制成散剂,用米汤冲服,1日3次。米汤也是健脾胃的食品。
方中太子参补气生津有余而健脾不足;党参能补中,且健脾最胜,二味作用有同有异,根据具体情况,随宜选择即可。方中茯苓、淮山药、扁豆、大枣都是能健脾利湿之品。茯苓甘淡渗湿为主,偏走下行,可以去除“脾湿下流大肠”,而致腹泻;淮山药偏于土厚,为“坤土”之药,健脾最胜,且味甘,又入胃经,可以补胃,治疗胃气虚弱(包括十二指肠胃炎),不思饮食,胃脘作痛;扁豆补脾化湿,能治疗脾胃虚弱,湿困滞脾,食少便溏之证;大枣有甘可以化毒,有酸可以除烦,有阴可以安中,用鲜藕代替大枣,鲜藕合黄芪,可以“入血以荣营”(即补足全身的血),血足而能养神,自然有安睡不惊的效果,对于那些夜不卧、夜卧不宁的孩子是最好的食品。方中黄芪配甘草,为“益气固表”常用药对,对于久病体虚的孩子,常食之,能提高其免疫力。方中炙甘草除了在方中起调和作用外,本身也是“能缓能和、调中补虚”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