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头孢作用?
“头孢”是个大家族,目前大约有四十多个成员了(第四代头孢有十多个品种)。 这几十个“头孢”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 “头孢”类抗生素作用的微观基础——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首先,所有“头孢”都具有一个类似的结构特点:都含有4-5个氮原子连接成一个环状结构的侧链,这个侧链有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当药物进入菌体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让一种叫β内酰胺酶的抗生素灭活酶无法接触到药物分子,进而导致了细菌细胞膜的电子传递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引起了细胞死亡。 有研究表明,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而引起的抗菌作用,占“头孢”类药物杀菌作用的70%; 而通过作用于细胞膜而产生的作用,则占了30%。 这个数据也间接说明, 某些“头孢”抗生的机理是相同的——“阻断细胞壁的合成” 所以,“头孢”类药物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敏感性较高,而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的敏感性较差。
当然,作为化学药品,“头孢”类的抗菌谱也有局限性,一般只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和部分厌氧菌有效,对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病毒则无效。 但总体来说,“头孢”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毒性低、用药安全性较高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