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打针疼怎么办?
在儿科临床工作多年,遇到过无数宝宝因为注射疼痛而不配合,导致针头卡在皮肤里难以抽动、血管痉挛、药物注入量不足等情况。有些宝宝因为恐惧而嚎啕大哭,有些则因情绪过度紧张导致窒息。所以,如何减轻婴幼儿注射的痛苦,是家长及医护人员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婴幼儿疼痛的心理生理反应过程呢?我们该如何预防与缓解这一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婴幼儿疼痛的心理生理反应过程吧! 心理学上认为,任何刺激都有其引起组织损伤的强度(即痛阈值);当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个体就会产生痛感。
然而,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种刺激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同样被开水烫到,有些人感觉会特别剧烈,而有的人仅仅是感到刺痛。这说明主观的感受是有差别的,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但不论如何,婴幼儿疼痛的心理生理反应过程大致是一样的,可分如下几个步骤:
1.感受器(receptor)直接感受伤害性刺激并传导神经系统。
2.初级神经中枢(PNS)将信息传递到脑干中继神经元。
3.高级神经中枢(CNS)进行分析判断后发出信息至运动系统。
4.肌肉收缩产生逃避或抵抗的行为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每一步均可以诱发疼痛,特别是最后一步,由于肌肉收缩可以直接引起创伤,是导致患儿哭闹的重要原因之一。减轻婴幼儿注射痛苦的关键,在于防止和减少上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信号传入,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保持正确姿势: 在进行注射前,让宝宝保持正确的姿势十分重要。若宝宝长时间保持错误姿势,如趴着、抱着或者侧卧位,都可能导致肌肉持续收缩、静脉回流受阻,从而诱发疼痛。正确的姿势应当是仰卧位,头部微仰,肩膀和后颈适度垫高,身体微微向后,双下肢并拢。
2.消除焦虑和紧张: 当宝宝面对陌生人、不熟悉的环境以及陌生的医疗人员时,常会表现出不安、恐惧,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此时父母应及时给予安抚,告知宝宝一切安全,医生护士都是善良专业的,不会伤害宝宝等,以消除焦虑和紧张。
3.分散注意力: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无法自主控制情绪和管理焦虑,他们只能通过哭闹来引起家长注意。此时,家长可以尝试用亲切的语言与宝宝交流,给予宝宝安全感,并用逗乐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当然,以上方法只能暂时性地减低注射带来的痛楚;要彻底解决痛苦,还需要医护人员从技术上入手,减少注射过程中的不良刺激。例如,合理选择注射部位,尽量避开婴幼儿敏感部位,以防出现不良反应;又如,采取灵活多变的注射技巧,快速准确完成注射,可以减少宝宝因恐惧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再如,对于年龄较小不能合作的患者可以采用注射镇静剂、全身麻醉等方式,在患者无意识状态下完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