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尿结晶是怎么回事?
正常尿液中有一些溶解的无机盐沉淀析出结晶物。这种析出的结晶物的量一般不多,为透明结晶或颗粒大小的颗粒;当出现浑浊的结晶体或结晶体增多,就称为结晶尿。
尿液结晶的形成,明显受饮食的影响,当尿液中的结晶沉淀物含量增多时,可达到满足分析的意义,才能称为病理性尿结晶。
尿结晶症的特点是尿中盐类呈过饱和状态,析出晶体,沉积在泌尿系统,引起细菌嵌压等炎性病变,是诱发泌尿系统结石的先决条件。
尿盐或结晶物分析是了解尿结石的病因,选择预防结石的药物治疗、评估预后的重要手段,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正常人尿中有少量溶解的无机盐沉淀析出结晶称尿盐结晶。正常尿中有一定数量的结晶和无定形盐类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结晶,但无临床意义。
当尿中晶体含量突然增多或晶莹体完全变成晶体时,即形成尿盐结晶。尿盐晶体呈无色或白色,少数呈青绿色。结晶的出现和多少,受病理性或非病理性因素影响。
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影响:当尿液浓缩时尿中盐类浓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则有可能形成结晶;稀释时,则减少了结晶析出。
饮食与药物影响:饮食中动物性食物如肉末、蛋白等摄入过多,盐类摄入量多,则尿中类似成分也增加,易形成结晶;而进食含钙少盐类食物或口服吲哚美辛、氨苯喋啶、氯噻酮等,尿中易产生尿酸、胆红素、钙等多种结晶体。
尿酸碱度的影响:如进食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食物,使尿的PH值呈偏碱性的变化,尿中尿酸溶解度增加,易于析出结晶。
药物影响:氯霉素、青霉素、磺胺类药、喹诺酮类、硝唑类等药物,药物中的成分在尿中可因溶解度降低,使结晶析出。
疾病因素的影响:如代谢性疾病、中毒、代谢紊乱、内源性嘌呤、胱氨酸增多等。
病理性尿结晶,尿常规检查结果可有异常。如晶体浓度增高,可出现尿酸、草酸钙、尿酸铵、磷酸盐、胱氨酸、胆红素等结晶。
非结晶性成分的浓度升高,如尿酸浓度增高、尿蛋白升高、白细胞升高、尿比重异常等。病理性尿结晶,可以伴有泌尿系统疾病症状及体征,如结石的局部刺激征、疼痛、血尿、少尿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
所以,儿童尿常规检查出现结晶,不要过于担忧,要分析病因,做出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