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中的婴儿什么意思?
襁褓为古代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因以指婴儿。襁,带子,褓,被子。婴儿出生后,用帛包裹,以带束扎,谓之载苞襁,亦作“襁抱”,“襁挟”、“襁挟”,是谓襁褓,又作“襁保”、抱保’、“鞠保”、“鞠育”,或径称为鞠。这些名称,至今仍在沿用。
婴儿的本义是初生的禽兽。人体生理胚胎与胎儿阶段的名称亦称婴或儿。婴的本义是系在脖子上的装饰物,后来,人们觉察到婴与儿有某些相似之处:都处在非独立阶段。由此而产生了婴,儿等名称。在现代汉语中,婴与儿的区别通常是把不满周岁的称作婴或襁褓,把一周岁至两、三周岁的称作幼儿,并把婴幼儿概括地称作幼童、幼童子或黄口儿。黄口,本指雏鸟,因幼鸟喙色发黄而得名。以幼鸟比幼人,是根据两者都处在非独立阶段联想而成的。黄口儿,也简称黄口,黄口子。旧俗称初生儿为赤子、孺子,以区别于成年男子(称作壮子)。
婴儿(亦称襁褓)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完全依赖他人生活,毫无自主能力和自立能力。由此引申,把缺乏知识,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人也比作婴儿(襁褓),从而产生了婴儿般(般本写作“搬”,表示比方、相比,引申为同等、类似、相仿)。襁褓是婴儿的“保护神”,所以,常以保护神自比,自傲,自诩,产生了包、包办、代庖、抱、代抱(抱与包是同源字)、代为、代做等词语,代为、代做也简作代:代办、待字、待价、待市、待沽、待聘、待售、待选,或作付托,托、托付、寄、寄予、寄与。把没有出嫁的女子比作婴儿待人包裹着,产生了待字闺中、待字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