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是十二个月?

晋馨靓晋馨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为什么农历有12个月的道理”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奇怪。农历实际上有大小月之分(这是由朔望月的时间长度决定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相间的。而所谓“十二个月”,其实是大月、小月相加,就是现在的12个月。而在古人看来,每个月的阳历日期都是固定的,所以用农历来计算日期和节气都是非常方便的。当然这跟现在使用的公历相比就混乱了些。

不过,古人发现如果12个月按大小月相加减的话,每年到来的冬至或夏至日子就会比现在计算出来的要晚几天或者早几天。具体相差的时间正好是一个月份的时间跨度。为了保持冬至、夏至的到来时间与现在推算的阴历日期吻合,于是就用一个虚拟的“中气”来调整,即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分出去作为闰月分别加到第二年以及第三年上去。这种在农历中设置闰月的办法实际上很麻烦,每隔两三年就要增加一月,而这多出来的月份究竟应该算前一年的腊月还是算新一年的正月呢?这里又出现了“节令”问题——如果按增加的一月开始新的农历年,那么新年第一天所对应的阳历日期就要提前一天。这样又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违背了。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把增加的那个月算作上一年的腊月。这就造成了农历年份与阳历年份长度不一致的情况。

当然,从现行公历体系来看,每年的天数应该是固定的,而农历虽然存在大小月以及闰月的问题,但整个年份的天数也应该是一致的。为此,农历采用了“置闰法”以调节每年的天数。具体办法是在四个节气之中有一个“节气”或者“寒露”、“白露”等“中气”出现的时候加一个月进去。这种每月“增置一闰月”的方法比西方公历每400年左右增加一年平年的方法还是要复杂一些。

于淘濡于淘濡优质答主

古人以天上的3个特殊位置和四季节气来区分一年的周期,这3个特殊位置和四季节气相配正好是12个,后世也就以这12个位置来命名每个月份,也就是十二个月份。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在天上种植了一个桂树,指派月中的吴刚来照顾此桂树,因为此树是天帝的象征,所以它代表天的中心位置,这棵桂树被后世以“北辰”代表。《尚书·尧典》中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月之从星,则以建正。”是说:天上的南、东、中、北这四处星辰分别对应太阳下的鸟,火,虚,昴这四星出现正对应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中间月份,月亮的运行跟随着星辰,就可以制定出历法。

在这四个仲月以外,再以北极正对太阳和在夜空中正中时的月份作为两个特殊月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特征的十二个月份的月份体系。而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这个体系最初是尧帝所制作的。《尔雅·释天》上对这十二个月份的称呼有详细的记载,如孟春之月夏曰寅,殷曰元,周曰正。是说农历的一月在周朝称为正月,商朝称为元月,夏朝称为寅月,然后类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