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对什么作用?

阳家诺阳家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到我心里去了,我是专门研究古琴打谱的,对于琴曲与诗词关系这方面有一些见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词”与“诗”的概念并不一样,虽然它们都是从古至今最为流行的文学创作体裁之一。在汉代,人们通常将“五七言诗”称为“诗”;而将“楚辞”“乐府诗”“花间词”“婉约词”等称为“词”。

“词”这一名称所反映的是一种音乐性质——“歌词”是配合乐曲演唱的,所以它的格律相对较自由(当然也不是全无要求),并且有“词牌”(指前人所填写过的、具有固定格式命名的词调)和“韵部”之分。至于“曲”的范围就相当广泛了,它是从唐宋以来产生的新型诗歌,与词一起并称为“诗词”。其特点是格律严密,而且有固定的宫商角羽五音八律,但“曲”的音乐属性已经消失了,它完全是用文字的凝练和排列组合来代替音乐本身。

我们常说某首诗词某首曲,其实是指它们的文字作品而言,如果谈及音乐,则应说某首词或某首曲,这是为了表示强调——这些文字作品原本都是配乐歌唱的。 “曲”从性质上属于诗词一类,但它在唐代以前并不是由文人所作,而是起源于民间,所以它在文人的视野里地位一直较低。直到宋代,由于词的发展出现了“雅俗之争”(见朱熹《诗集传》),词的创作趋向高雅,使得曲的地位下降,才被文人普遍接受,成为他们抒怀言志的一种形式。

既然“曲”是从民间而来,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它刚由民间进入文人群体时,肯定带有些许“野气”,所以文人在吸收它入诗入词的时候,会进行一些“文雅化”的处理——比如用典、比兴、象征等手法。这种处理方式同时也会出现在文人对“词”的吸收过程中,只不过效果没有体现在“词”身上,而是体现在“曲”中罢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况:文人用典过多过美,使得他们的作品读起来像“文言文”似的,而民间作品却常常用最通俗简易的文字表达最深奥的内容,以至于出现了“文人之语苦不可读,而童谣俚曲反入思入理”(冯梦龙《古今小说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文人有自觉地用典“文雅化”作品的倾向,而民间作品也往往因为“浅显易懂”而容易流入“俗气”。二者虽然都在不断吸收对方成分以丰富自身,但“文雅”与“俗气”的较量却总在不断进行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