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起什么作用吗?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想了很久,从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哲学方面都思考过(但不是像爱因斯坦思考“世界本原”那样深入),但始终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现在回顾起来,觉得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先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1.你看到一朵花,觉得它很可爱,心中生起了爱花之情;
2.你在森林中遇到一只老虎,你的对手非常强大,然而你并不害怕,因为你是“万物之灵”,心中的自信心升起,勇气也来了;
3.你看到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心中起怜悯之心;
4.你听到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心中充满了美好之感…… 这些情感的升起是没有理由的,而是自发的。比如看到一朵花时会产生喜爱之情,通常并不是因为你饿了想找吃的,或需要一棵植物来提供氧气。
再比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产生恐惧和愤怒是缺乏理智的,例如看到一只大猩猩向你走来,你很害怕它,却不想逃跑;或者看到一只老鼠在你脚下,你很生气把它踩死。事实上在进化过程中这些情绪都是没有意义的,会危害到生存的危险才是应该克服的恐惧,而不会造成任何实际危险的动物(包括人)并不会对自身存在构成实质性威胁。
所以从进化的角度讲,情感这种自动的反应模式并没有赋予其合理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对于心之所起,人之初始并无意识。 后来人类之所以有意识,是因为语言的出现。而语言的作用之一就是描述情感。最初的人用语言描绘自己的喜悦、悲伤、害怕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原因(如“我开心是因为得到这个玩具”“我很害怕那是只老虎”)。随着语言的完善和文化的传承,知识不断累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逐步深入,情感逐渐被明确地定义并分类,于是人心中的情感世界也被不断地丰富着。
其实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用新的概念代替旧的概念的过程,所以可以假设心之所起就像照镜子,当你不停地重复一句短语(如“我爱美丽的花朵”)时,镜子上反射出的影像其实是这句短语的抽象化——文字。而当这句短语成为知识被储存在大脑里时,文字也就取代了镜子并在心中产生了相应的内容。 而情感则是这些内容的延伸:我喜欢花朵所以就高兴了;你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所以我生气了。 这样解释似乎太机械,但我确实相信人是用语言塑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