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古代头发怎么梳?
“束发”这个成语现在常常被误用来指代未成年小孩。其实,“束发”是古时男子十五岁时(也有一说十二岁),举行的成人礼节之一。这时,男孩把先前披散的头发用发簪束成髻,叫作“总角”——好像两个牛角,故又称“束发结髻”或“总角编发”。 《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束发而就笄,左结辫而右衽,冠而加旒,唯嘉卜而尚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子弟到15岁的时候,也要举行“束发”仪式;唐宋时,文武举子及庶民子第都要“束发”。至明清之际,文武百官的子弟15岁要行“束发礼”。“束发”不仅是古人成年礼的重要标志,还是社会等级分异与身份标识的方式之一。 比如《后汉书·舆服志》中就提到,天子、诸侯着朝服的时候,必须束发加冠;大臣和诸侯之子行冠礼的时候,也要束发;而平民百姓的帽子不用束发。
另外,古人的发型还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有所区分。比如说,军伍中的士兵,要把头发卷曲盘结于头顶,叫做“兵锥”(亦称“椎结”)——这大概是为了便于头盔下隐藏头发和梳洗用的木梳而设计的。秦兵马俑坑中发现的武士俑,大多梳着"兵锥"。
《晋书·宣帝纪论》就提到:“身不束发,带以木无首之盔。” 到了宋朝,骑兵大量出现,“兵锥”的发型显然已不合需要,于是宋军的头饰改为一种类似今天的“马尾辫”的发型——“垂辫发”。
元明两代,军队中普遍流行扎马尾辫的发式,直到清初,士兵们仍保持着这样的发型。至于发辫如何整理,如何盘结,那就看各人的喜好了……反正只要不是太乱就行。 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以前,因为家境贫寒,为了省却洗头梳头的时间,经常“累日不栉”“浃旬不盥”,也就是连续几天不洗头、几天不梳辫子。
等到他当了皇帝以后,生活奢侈起来,自然有条件每日洗头、梳理头发了。不过,因为长期的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他的头发早已稀疏花白、坚韧如丝,不易梳通。每次梳理都得由两名太监费尽心思、用力拉扯才行。一旦梳通,他用皂荚(皂角)泡的水清洗一遍,再用油膏涂抹,保护剩余的稀疏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