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感染是怎么回事?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临床上根据病因将腹泻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和化学药物所致等几类。其中,细菌性腹泻占大多数[1]。 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弯曲杆菌属、大肠埃希氏菌属和空肠弯曲杆菌等诸多细菌。这些病原体主要来自粪-口途径传播或由动物源性食品进入人体诱发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接触患者的皮肤伤口而侵入体内,引发疾病。
以肠炎杆菌和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腹泻为例。当摄入被这两种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会在肠道内繁殖,进而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甚至败血症。细菌在肠道内增殖的同时还可产生大量毒素,致使肠道功能紊乱,消化道溃疡和炎症反应不断加重。
目前对于急性细菌性腹泻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探究上。研究证实,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及β等在发生急性炎症反应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作为免疫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分子,在白细胞向胃肠道黏膜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反应也参与了对胃肠黏膜的损伤过程。
除了肠道局部的炎症反应之外,机体在应对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也是导致患儿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的重要因素,如不能及时纠正,可危及患儿生命。在腹泻急性期,血清离子钙降低,磷升高;重度腹泻患儿血清钾明显低于正常,而钠、葡萄糖和氯显著高于正常,这些均为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
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对于防止腹泻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