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有多少天?
关于这个问题,在知乎有另一个类似的疑问,答案比较专业 下面我就通俗的讲一讲: 年份除以4,余数是3的那年1月1日开始到该年年末,一共有366天.年份除以4,余数2的那年1月1日开始到该年年月末,一共是365天。也就是说,一年有365或366天的那年,闰年的概率大约是三分之二; 而一年365或366天的那个月,一定是二月了,为什么呢? 因为公历是按照阳历制定的。我们知道,阴历是以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基准制定的,所以它的一个月大约等于29又三分之一天(约29.5天),十二个月约为一年的四分之一,因此,农历中的一年大约有354天左右。为了调整阴阳历之间的误差,我们在阴历的基础上,加入“置闰”和“节气”的概念。其中置闰的方法就是在十九年里增加七个闰月,这七个闰月的安排方法如下表(注:表中数字表示闰月在当月的日期):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九个年头里大概有七年是十三个月的,而这七个十三月份正好都在二月,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二月份天数最多的一年。
那么为什么只有二月份的第二天会是29号呢?这个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起了。我国古代将太阳运行的轨迹称为黄道,又将月亮的运行轨迹称为白道。由于黄道与白道的交角很小,而且地球的自转运动在时间上是周期性的,于是日月交替的运动呈现出了某种规律性———即朔望月。人们发现,一个朔望月大约为29.5天,而一个恒星月(地球自转周期)为27.3天,相差两天多一点儿;此外还有两个特殊的日,这两个日就是朔日和望日。所谓朔日是日月相遇的时候,此时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换句话说,这一天正是新月的开始;而望日是日月相对的时刻,这个时候月球刚好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至于朔日和望日的中间一天便是上弦月和下弦月出现的那一天。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每二十九天半就会再次运行至某一日(朔日或者望日)之前或之后一天,这便是农历中的“朔望月”。如果以朔望月的周期来制定历法的话,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第一个周期的19年里没有闰月,第二个周期的19年里有一个闰月,第三个周期的19年里有两个闰月...如此下去,虽然这种算法符合太阳年的运动规律,但却忽视了月球运动的规律,从而给农业活动带来了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用十九个“长朔月”(也叫作“整朔置闰月”)取代原本应该拥有的五个“短朔月”和四个正常朔月。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致保持农历一月平均29.5天的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由于每一个完整的周期比实际的农历时间多了将近四天,所以在十九个周期结束后,我们又要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减少七个闰月,以此来保证农历时间和实际农历时间的接近关系!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每年的二月份都是30号(个别年份会出现29号的特殊情况)的大月份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