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有什么作用?
白蜡,又称中国蜡、川蜡或石蜡。是蜜蜡的结晶形式之一; 其色白,质感通透,呈半透明状或玻璃光泽,不似琥珀那么晶亮,也不似蜜蜡那么润泽。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金属盐类成分。
古时人们发现萤火虫发出的光亮会连续不断地闪动,而一些油脂类的物品如植物油、香料等放入水中会有荧光出现,于是人们便将具有荧光性质的油脂类物质称作“蜡”。 随着制蜡工艺的不同以及所含成分和结构的不同,自然界存在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蜡”种类繁多,不过绝大部分“蜡”都属于混合物。
《礼记·月令》中有言:“仲秋之月,耕稼苦辛,熏草锐尾,燔棘修蜡。”意思是农历八月,农夫要艰辛地耕种劳作,点燃香草驱除田间的害虫,修补房屋,清洁祭坛,进行腊祭。这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蜡祭的最早记载。
据考证,先秦时期的蜡是一种祭祀用品,由野兽的皮肤和毛发制成的皮毛制品,涂上油脂后放在水里浸泡,然后再清洗,晾干后就变成了透明的“蜡”,这种“蜡”可以像树脂一样熔化流动,古人就是用这种方法制作出各种形状的“蜡”。用“蜡”制成动物形状后,还要加以装饰,画上眼睛、鼻子、嘴,做成与人相似的样子,在祭祀时作为供奉品献给祖先神灵。
西周中期以后,蜡的制作技术有了新的改进,出现了以动物皮毛为原料,加入松脂做粘合剂,经加热加压而成型的块状“蜡”。这种新的制作工艺制作的蜡表面光洁、颜色鲜亮,且便于切割,可用于雕刻,也可以加热熔化后流动塑形。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不断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和资源。战车和甲胄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作战装备,而制作这些装备的主要材料——青铜,则需要从海外进口。为抵御他国入侵,加强本国的军事力量,齐国首先采用了新的冶铁技术,使得铁器大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铁器不仅重量轻、韧性强、硬度大,而且可塑性良好,逐渐取代青铜成为制造武器和工具的首选材料。
除了原材料的变化之外,生产技术的革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大动力。早在商代后期,我国就发明了冶铁高炉,利用煤、木炭作燃料,生铁冶炼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灌钢法,即先把铁料放进温度高达1200℃以上的高温炉内锻打,炼出“灌钢”,再将其淬火(将“灌钢”放入水中冷却),从而大大提升钢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