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几个月不踮脚尖?
宝宝在12个月之前出现踮脚,大部分是因为发育问题;但是如果孩子在12个月之后还有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鞋子不合脚、袜子太紧了导致的。 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买可爱的鞋子和袜子,但是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小宝宝的足部。因为宝宝的脚长得快,鞋子和袜子如果跟不上脚的生长速度就很容易造成脚部伤害,如:脚趾头挤压变黑变青,甚至是脚趾头发炎、脱皮。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鞋袜情况,看是否适合孩子现在穿,如果不合适要赶紧更换! 那有些家长可能会问了,孩子出现了踮脚情况应该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检查孩子鞋子和袜子的情况然后及时的给孩子更换。 如果更换鞋子和袜子后,孩子还是会出现踮脚的情况,并且持续时间很长,那么建议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看看是不是因腿部或者足部的异常情况引起的。 平时也要提醒孩子不要一直用脚尖点地,可以教会孩子用手着地走路,这样也能避免脚部损伤。
其实,2岁前孩子踮脚都是正常的生理性行为,主要与宝宝的发育特点有关,一般3岁左右会自行改善,无需太过担心。但反复性的踮脚(如行走时常会性踮脚),且伴有肌张力过高、病理反射等症状时,就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导致,需要多加留意。
生理性踮脚原因
心理发育:2岁前宝宝多不会太留意自己的行为,此时踮脚多与心理发育有关。
足底神经发育:有部分的2岁前宝宝存在足底神经发育问题,通过踮脚来刺激足底神经以获取满足感。
病理性踮脚原因
肌张力过高:宝宝在踮脚时脚后跟离地,整个脚弓及脚踝发力,有部分脑瘫患儿是由于肌张力过高,导致神经功能受损,所以会出现踮脚尖走路。
缺乏微量元素: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来维持,当体内缺乏钙、磷、锌等元素时可能会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也有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所以当营养元素严重缺乏时可能会出现多动症、脑发育不良等症状,会表现为宝宝踮脚尖等异常行为。
神经系统异常:如果父母发现宝宝反复性的踮脚尖走路,且伴有肌张力过高、病理反射等症状时,要警惕是病理性问题导致。可能与先天性脑发育不良、脊柱发育异常、神经传导障碍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