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有什么作用?

湛幸芝湛幸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太阳光是白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而红外线和紫外线则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到。 红光、橙光和黄光的波长在600nm(纳米)左右;而蓝光在450nm左右;绿光在530nm左右;靛青在620nm左右;蓝靛在700nm左右;紫光在780nm左右。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生物作用。 如红光中的热红外光谱段(0.7-1.2μm)对动植物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可以用于动物器官的血流测量和植物光合作用的监测等。

近红外光谱段(1.2-2.5μm)能够穿透皮肤,用来测定血管中血液的含量以及细胞间的氧气含量等等。 中红外光谱段(2.5-25μm)对于检测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生化过程有很重要的价值。 远红外光谱段(25-45μm)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热作用——加热和保温。 以上仅仅是简单的光谱划分,其实每种颜色都对应着特定的波长,而每种波长都对生物体有着一定的作用。所以没有所谓的“无用”的光线。

当然,如果用光谱划分来进行简单定性判断的话,是可以得出某些光线是有害的并且应该避免的结论的。 如果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波长电磁波在人体中的作用,可以参阅美国物理医学工程学会网站URL 的这篇文章: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作者是美国物理医学工程学会主席K.H. Jafari。Jafari教授在这篇论文中详细考察了不同波长电磁波在生物体内的传递和转化,得出了非常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在文中,Jafari教授把电磁波分为四类: I类:I类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wireless wave)、微波(microwave) 和毫米波(mmwave)。这一类电磁波的波长很长,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衰减很小,能够传播很远。但是不能在生物体内产生电流。这一类电磁波又被称为电介质(dielectric)。 II类:II类电磁波主要包括红外线(IR或RF radiation)、超高频(UHF)、高频(HF)和中频(IF)。这类电磁波能够穿透皮肤,在组织内产生电流。因此这类电磁波又被认为是有害的(hazards)。

III类:III类电磁波主要指X射线(Xrays)和伽马射线(gamma rays),能够直穿生物组织。IV类:IV类电磁波指的是电子束(electron beams),同样能直接穿透生物体。 这四类的排列并非按照有害性从弱到强来排的,因为有害性强弱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四类仅仅代表电磁波传输的不同路径而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